林高山:绽放奋斗光芒 争做开路先锋
工人日报客户端叶小钟
2025-05-09 15:05

深水大跨度桥梁、复杂地质隧道,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有他与技术团队的身影。铁路、公路编织大地经纬纵横成网。在突破前行中,和技术创新打了20年交道的中铁二十五局一公司林高山,一步步从“创新攻坚牵头人”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

筑梦锚定初心奋楫笃行

2004年,林高山大学毕业后成为浙赣铁路上饶项目部的一名测量员。八月酷暑下,他整日扛着测量仪器穿梭于工地,汗水浸透衣衫,又被烈日烤干,反复循环。面对艰苦环境,许多同期入职者纷纷选择放弃,而这位骨子里刻着闽南拼搏基因的年轻人,坚信“爱拼才会赢”,始终坚守岗位。经过六个月的不懈努力,他不仅掌握了测量工作的精髓,更以精准的坐标定位能力,在行业中站稳了脚跟。

随后5年,林高山穿梭于郑西客专、广珠铁路等多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现场,先后干过技术、施工、经营,穿透工程管理的各个阶段,从技术员到工区总工程师,参与项目经营工作,编制公司第一本责任成本管理书,他渐渐成长为项目“多面手”。

广州华南路三期项目朝阳立交特大桥横跨京广双线、武广Ⅲ线,11根桩基处于既有线路基边坡上,沙层厚、岩溶发育、地下水丰富,路过列车平均每6分钟一趟,施工中稍有不慎便影响我国南北运输大动脉。林高山凭借多年积累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埋头研究,提出采用高压旋喷桩在承台四周咬合加固土体,起到止水帷幕作用这个创新,防流沙、稳地基,对桩基施工中护壁起到关键作用回忆这段难忘的奋斗故事,他表示,这自己创新之芽萌发的地方。

逐梦淬炼匠心创誉增效

2009年,林高山来到赣南地区,参与赣韶铁路项目建设。

赣韶铁路项目桥梁多次跨越公路、铁路,其中2座隧道被列为广铁集团十大风险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极大。林高山带领团队用心抓细节、合力优方案。针对围岩地质复杂岩层破碎、岩层突变等情况因地制宜,综合采用分层开挖、及时支护并利用TPS、超前探孔等综合超前预报手段,通过全断面法、台阶法、三台阶法平行、流水、交叉作业,实施动态跟踪,进行动态管理,鏖战一千多个日夜,顺利完成钨都大余隧道贯通。

林高山带领团队加强技术质量管理,使跨京九铁路特大桥改为防护兜底挂篮施工、路基土石方调配料改良、赣州客整所改为临近既有线非爆破施工等创新,节约了成本、降低了风险,并通过设计变更,为项目拿回3亿元。

2014年林高山转战江湛铁路项目担任副指挥长。粤西地区地质特殊,沙琅江特大桥深水围堰施工水下开挖遇到黏稠砂质高岭土,长臂挖机挖不动,抽干水开挖围堰安全不稳定。若采用传统的双层钢板桩围堰穿透淤泥层方案将发生大量的措施材料费用,耗时耗力且费用高昂,现场推进停滞月余。怎么办?通过严密计算淤层厚度,林高山带领团队创新应用车载式高压水枪,成功冲散了黏稠的砂质高岭土,解决了水下开挖和围堰封底施工困境,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扫清了障碍,更节省了数十万元的成本支出。在后续铺轨施工中,他针对以往轨道工程易造成较大亏损的情况,提前谋划,引入短轨铺轨机和轨排生产线,实现施工的专业化、智能化与机械化升级。并精心布局存砟场与地磅,严格控制材料数量与质量,使轨道工程成功实现扭亏为盈,项目综合收益率达到8%以上,揽下中华全国总工会“火车头奖”等27项殊荣。

育梦创新驱动赓续传承

2017年林高山调任至公司本部担任工程管理部部长一职。彼时公司技术领域骨干人才流失严重,公司层面缺少科技创新、施工技术管理、骨干人才培育的核心平台,面对技术复杂等急难险重项目,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薄弱,常常使他心力憔悴。这怎么行!正值国有企业转型改革关键时期,林高山痛定思痛,精心摸排,从项目精挑细选10余名经验丰富、业务过硬的各专业技术人才以筹建公司技术中心,同时参照同行业先进经验,“量身”制定更加符合公司发展实际的管理模式。2021年10月,技术研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四年来,林高山依托广东省高速铁路建设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领衔省级工业系统创新工作室,通过每年新引进一批硕士及以上毕业生增补人才队伍,打造“领军人才+骨干群体”创新矩阵,全力指导解决项目建设各类“疑难杂症”,带领团队深耕深水大跨度桥梁、长大隧道、智慧预制梁场、装配式挡土墙施工、水磨群钻等前沿技术领域,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收获多个奖项。

林高山牵头组建了公司质量检测中心、信息中心(两量管理中心),坚持推进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和项企一体化平台开发应用,推行首件验收、样板引路,落实质量前端预防与过程管控,创新精细化管理刚性约束手段,目标直指标准化建设、数智化转型。他加强不同专业各级人才梯队建设,持续吸纳、反哺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具备正高业绩技术人员8名,搭建人才蓄水池和问题经验库,培育新质生产力。

林高山关注行业前沿技术,带领团队向“卡脖子”难题发起挑战主导研发的“公路工程8米高装配式挡土墙”填补了国内空白。在深江铁路跨虎跳门水道斜拉桥建设中,攻克了国内首例类似水深及裸岩厚度非爆破开挖的深水大跨度难题;在香港地铁无砟道床改造中,首次应用水磨群钻技术,工效较传统工艺提升6-8倍,开创全国地铁维修保养项目先例。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叶小钟 通讯员 黄诗伟 杨艳洁)

[编辑:肖婕妤]

我说两句…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