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
你关心的新闻 你需要的服务
引江补汉工程12号平洞管片成型隧洞
3年过去,在秦巴山脉腹地,一条穿越地层深处的“地下长龙”悄然成形: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超8.3千米,支洞掘进超25.2千米。
时间回到2022年7月7日,在丹江口市安乐河畔,挖掘机、渣土车穿梭的轰鸣声打破了寂静,引江补汉先期施工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引江补汉工程是我国在建引水流量最大的长距离有压引调水隧洞,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意义非凡。以三峡水库为起点,从地下一路穿越194.7公里的崇山峻岭,抵达丹江口水库坝下。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两大“国之重器”将实现握手,中线工程多年平均调水量从95亿立方米提升至115.1亿立方米。
安全为基,多措并举筑防线
引江补汉工程具有大埋深、长线路、大洞径等主要特点,隧洞施工中面临“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断层多、地下水多、软岩多”等地质难点,如何保障工程安全,是每一位工程建设者的必答题。
逢掘必探。据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公司(以下简称“江汉水网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引江补汉工程,超前物探和超前钻探已实现全洞段覆盖。针对钻爆洞段探测,综合使用地震波法、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等多种手段。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地质探测体系,如同为工程配备了一双“千里眼”,能够提前洞察地下隐藏的风险。
“目前,超前地质预报总体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我们曾多次成功预报断层破碎带、地下水、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隐患,为施工团队第一时间调整施工方案提供依据,化解潜在风险。”长江科学院超前地质预报团队负责人说道。
工程全线推广的多臂凿岩台车、钻锚注一体机、智能二衬台车、智能养护台车等大型机械配套作业,不仅减少了作业面工作人员的数量,还通过边钻边测、实时数据反馈等功能,实现对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为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为每一位施工人员的安全头盔嵌入UWB定位芯片,实时显示人员位置,遇紧急情况可一键报警、呼叫救援。”江汉水网公司建管一部工程处负责人说。
开工三年来,引江补汉工程高度重视“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应用,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确保了工程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科技赋能,大国重器显身手
引江补汉工程全长194.7公里,工程沿线布满了断层和地质褶皱带,各标段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施工难度大。“为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我们仔细研判全线地质结构,针对不同的地质,形成了‘钻爆法+TBM法’的组合施工方案。”江汉水网公司科技部技术处有关负责人介绍。
走进引江补汉工程施工现场,随着直径约12.23米的TBM刀盘缓慢转动,坚硬的岩石瞬间变得细碎,源源不断地通过传送带,运出隧洞。这只“钢铁穿山甲”便是2024年年底掘进始发的“江汉开拓号”TBM,它是国内目前水利工程应用的最大直径单护盾硬岩掘进机。
“这台TBM最高日进尺达16环/28.8米,月度最高进尺达207环/372.6米。它搭载的同步推拼技术,能实现隧洞掘进和管片拼装同步进行,施工效率可提升20%~40%,有效缩短了工期。”江汉水网公司建管二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为应对复杂地质条件,“江汉开拓号”TBM采用盾体偏心、刀盘扩挖、双速减速机及盾体减磨设计,增加护盾卡机预警和评估系统,最大程度降低潜在施工风险。
目前,引江补汉工程全线投入的10台TBM中,已有7台完成下线验收,5台实现掘进始发,为工程高质量推进注入了强劲动力。
生态优先,绿水青山绘新卷
引江补汉工程一头牵动长江,一头紧系汉江,沿线涉及多个生态敏感区。工程推进过程中,施工污水处理、表土堆存、边坡护理、噪声粉尘控制等课题,每一项都关乎工程与生态的和谐共建。
工程建设采用了环水保智慧监测管理体系,可以实时监控扬尘、噪声、水质等多项指标,实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在土建8标19号平洞施工现场,每天隧洞内产生约700立方米至2000立方米的施工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将对周边水体和土壤造成严重污染。”江汉水网公司建管三部工作人员介绍。
隧洞外,每小时能处理496立方米施工废水的FCP污水处理系统,24小时高效运转。经过“预沉池→调节池→二氧化碳高碱性废水处理装置→高效净化反应器→清水池”新工艺处理后,浑浊的施工废水变得清澈透明。
“该系统借助自动化探头,对污水中的悬浮物、酸碱度等关键参数指标展开实时监测,从而按比例精准投加混凝剂、助凝剂以及二氧化碳,降低运行成本的同时,有效防止二次污染,契合了低碳、减排的绿色环保理念与要求。”建管三部工作人员说。
“我们做调水工程,很清楚守护一泓清水的意义,更明白不能让一滴废水流入江河的责任。目前,工程全线累计投运57座施工生产生活废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能力达每天30.5万立方米,实现100%妥善处理目标。”江汉水网公司工程管理部生态环境处负责人介绍,处理后的清水回用于工地降尘和绿化灌溉,丝毫不影响当地水生态环境。
19号平洞外有条小溪,工程施工至今接近一年,依旧保持着往日的灵动澄澈,游鱼细石一目了然,勾勒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动人图景。
在引江补汉工程“绿色工地”里,边坡护理采用植被生态混凝土技术,让钢筋水泥里也长出嫩芽来,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了施工环境。在幽深的隧洞里,新能源汽车穿梭于挖、装、运环节,显著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为隧洞施工创造了一个更加安静、环保、健康的作业环境。(工人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瞿歌 记者 蒋菡)
[编辑:徐潇]
你关心的新闻 你需要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