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提出绿盲蝽绿色防控新路径
2025-08-20 11:41

记者从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粮食作物害虫监测与控制创新团队系统揭示了绿盲蝽雄虫对性信息素组分和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协同感知机制,并提出基于植物挥发物与性信息素融合设计的绿色防控新策略。该研究为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普通昆虫学》(EntomologiaGeneralis)上。

前期研究发现,绿盲蝽性信息素组分在田间诱捕效果显著,但室内引诱作用不理想,遂推测寄主植物挥发物可能对其性信息素的感知存在调控作用。

为解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调控机制,创新团队首先利用“H”型嗅觉仪模拟田间环境,发现寄主植物挥发物与性信息素的混合物对绿盲蝽雄虫的吸引力显著高于单独性信息素组分(雄虫选择率提升大约2.5倍)。

随后,团队从绿盲蝽雄虫触角中筛选出15个差异表达的气味受体,并通过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异源表达系统结合双电极电压钳记录,系统测定了重组卵母细胞对64种化合物的识别结合谱。

结果表明,6个气味受体(AlucORs)对主要性信息素成分E2HB和结构相似的花香酯类(如丁酸丁酯、丁酸丙酯)均表现出高敏感性,其中AlucOR3和AlucOR81对这两类关键气味分子响应尤为突出。进一步分析发现,AlucOR3亚支受体基因具有在盲蝽科昆虫中保守的酯类感知功能。

基于绿盲蝽气味受体可协同识别性信息素与寄主挥发物的双重功能特性,团队提出“化学信号协同增效模型”:寄主植物挥发物通过激活“双重功能”ORs,增强性信息素信号的识别效率,最终显著提升雄虫趋向行为。

后续行为试验也证实,将E2HB与寄主挥发物(如丁酸丁酯)混合后,对绿盲蝽雄虫的诱捕效果显著优于单独性信息素组分,具有很好的田间应用潜力。

该研究不仅为深入理解植食性昆虫“定位配偶—识别寄主”的协同策略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理论支撑,也为设计“性信息素—寄主挥发物”协同引诱剂提供了精准靶标,提出了绿盲蝽绿色防控新路径。(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黄哲雯)

[编辑:尹晓燕]

推荐新闻

原创内蒙古举办企业思政创新经验交流会

8月20日 08:41

原创青海将高标准打造40条幸福河湖

8月19日 21:43

原创江苏省职工文化体育协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8月19日 19:33

现代产业学院应在协同治理上下功夫

8月19日 15:21

原创从“单点服务”迈向“集群协同”

8月19日 10:57

原创12部门联合发布意见:加强长江流域执法司法工作协同

8月18日 08:51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三次出舱活动

8月16日 23:26

“悟空”助力!中国空间站用上了AI大模型

8月16日 15:07

“小强机器人”问世,灾难中或能救命

8月16日 09:36

原创西南铝深耕再生铝“赛道”

8月15日 14:00
我说两句…
13